
在智能驾驶演进过程中,L3/L4/L5等“高级别自动驾驶”的持续探索成为行业焦点,围绕其实现路径、验证方式与工程落地的讨论也在持续深化。
面对行业热情涌动,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博士提出了一个更具现实基础的观点:“L3/L4/L5的前提基础,是足够好的L2城区辅助驾驶”。这不仅是对行业趋势的洞察思考,更是一条可验证、可持续的现实路径。
在L2之上演进
地平线的L3判断与实践路径
天气晴朗、光线良好、车道线清晰等等都是模糊L3定义的「无意义」前缀。在地平线看来,一个真正的L3不是命名权之争,而是一套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,其实现路径必须建立在技术成熟与工程落地的基础之上。
基于工程视角,地平线将L3的实现路径拆解为三项关键能力的叠加:
构建具备强泛化能力的全场景L2系统,实现城区辅助驾驶的普适化部署;
拥有足够规模的验证数据与工程体系,支撑系统不断优化与风险闭环;
在清晰边界 (ODD) 内具备L4等级的执行能力。
这是一条可验证、可落地、可规模化的进化之路。在此逻辑指导下,L3的目标和演进逐渐清晰,L3是系统能力持续积累下的阶段性结果。它的前提,是足够成熟的技术体系、足够扎实的L2工程能力和清晰的边界。
地平线选择了“从L2走向L3”的逐级推进方式,并在产品演进过程中持续优化底层能力结构。在这场演进中,L2既是起点,也是验证场。如何构建一个真正“可落地、可规模化”的L2,正是地平线关注的核心。
构建L2系统能力
打造人人爱用的辅助驾驶产品
对地平线来说,L2是工程能力的验证起点,更是通向高级别自动驾驶最具现实可行性的能力阶梯。其具备清晰的适用边界、成熟的产业协作机制、可量化的验证路径,是整个智能驾驶进化路径上的基石,是系统价值被用户直接体验的第一线。
“行百里者半九十,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为了一个目标和使命——智能驾驶用户价值的兑现。” 余凯博士直言,“如何打造人人爱用的辅助驾驶产品?首先算力很重要,在此之上要不断地设计最先进的处理器与架构去逼近上限。”
地平线用十年推出三代BPU智能计算架构,不断追求计算性能最优解,超越摩尔定律,实现了计算性能十年超1000倍的提升,支持超10款计算方案规模化量产。在最前沿的核心算法层面,地平线也始终走在探索创新的第一线。近3年国际顶会收录地平线的文章超过40篇,学术成果引用量超过10万次,全球专利申请达到2000件。
智能驾驶的真正门槛不是技术指标,而是用户信任。正如地平线提出的“信任公式”:只有通过安全、专业、友好的体验兑现用户价值,摒弃夸大宣传,才能让用户在真实高频场景中放心使用辅助驾驶。
通过基于高性能征程6P打造的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,地平线正在兑现这一信任价值。地平线HSD既具备对于精准远距离识别通用障碍物的能力,还拥有基于安心度的防御性驾驶策略,甚至能够实现比老司机更懂“分寸”,比新手更敢“卡位”的自信博弈。对用户而言,这样的驾驶体验意味着少一分焦虑、多一分掌控——既能稳稳避开风险,又敢果断把握时机,在城市路口、车流缝隙中,让智能辅助驾驶真正融入每一段旅程,感受智能辅助驾驶带来的优雅与从容。
围绕产品路线的演进,地平线以工程落地为牵引,围绕城市驾驶场景不断打磨产品路径,持续构建软硬一体化系统方案,以既具落地能力、又具演进潜力的自动驾驶产业链底座,推动向更高阶自动驾驶有序演进。
地平线坚持做足够好的L2,持续积累打磨系统能力,打造人人爱用的辅助驾驶产品。这不仅是一种路径选择,也是一场关于技术信仰与现实路径的长期主义修行。
坚持长期主义
地平线在落地积累中兑现价值
在探索L3/L4/L5等“高级别自动驾驶”的过程中,地平线更愿意做「狂飙中的冷静者,悲观中的笃定者」。与其追逐行业热点,不如在确定性中积累真实价值,构建真实竞争力。
截至目前,地平线已与超40家车企及品牌展开广泛的合作,涵盖前十大中国车企,成为了中国车企推动智驾平权的“最大公约数”。地平线征程家族累计出货量已突破800万套,定点车型超过310款。凭借33.97%的市占率,地平线稳居自主品牌乘用车L2辅助驾驶计算方案市场占有率第一名。
这不仅是规模的体现,也标志着地平线从能力提供者迈向行业标准和共识的构建者,成为智能驾驶领域的工程化落地标杆。亮眼成绩的背后,体现的是对工程体系、量产能力、算法能力的长期打磨。地平线坚持在量产中修炼产品,在用户反馈中优化算法,在工程实践中沉淀能力。
技术演进从不是一跃而上,而是可验证、可量产、可持续的长期积累,是一场耐得寂寞的修行。地平线选择了一条没有捷径、但通往确定性的道路,在不断打磨中积累能力,在持续落地中兑现价值,走向一个让出行更安全、生活更美好的未来。
声明: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。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本站网立场。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,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,请联系本站处理。 举报投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