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站网报道(文 / 吴子鹏)根据 GGII 预测数据,2024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 10.17 亿美元,预计到 2030 年将激增至 150 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超 56%。当前,人形机器人正处于高速增长的爆发期,智能化与安全性成为技术发展的核心方向,也是产业突破面临的关键挑战。
在本站网《人形机器人的电机控制和传感器》专题中,国民技术指出,人形机器人对芯片在高性能、低功耗、集成度、封装尺寸、通信速度及安全性等多方面均有较高要求。针对这些需求,国民技术凭借 20 余年设计与量产经验,聚焦 “通用 + 安全”,创新研发布局通用 MCU、安全芯片、无线射频、电源管理等技术与产品。具体而言,国民技术提供基于 Arm® Cortex®-M4F、Arm® Cortex®-M7 内核的高性能 MCU 产品;基于 Arm® Cortex®-M4F 内核的低功耗 MCU 产品,以及电量计 / AFE 产品;在通信方面支持 USB HS OTG/CAN-FD/EtherCAT 等高速 I/F;在封装方面,系列产品涵盖传统与先进的封装类型。
更高效的电机控制
人形机器人的控制架构可类比人类神经系统,分为大脑(决策层)、小脑(运动协调层)、关节(执行层)、末端(交互层)四大层级。其中,大脑和小脑主要承担决策和控制协调任务;关节负责将控制指令转化为物理运动,实现肢体灵活性与负载能力;末端则负责直接与环境交互,完成抓取、操作等具体任务。
要实现智能化的人形机器人,不仅需具备强大的大脑和小脑,还需灵敏、高效的关节和末端,而相当一部分功能的实现依赖于电机驱动。国民技术认为,相比传统电机控制,人形机器人对电机控制在精度、通信响应速度、小型化等方面有着特殊要求。国民技术基于 Arm® Cortex®-M4F、Arm® Cortex®-M7 内核的高性能 MCU 具有 100ps 级别的 PWM 精度,集成了 EtherCAT 等高速 I/F。通过片内总线集成 EtherCAT,可达到更快的数据访问速度,缩短电控的响应时间。这些增强特性在伺服控制、编码器等关节驱动应用中具有显著优势,尤其适用于人形机器人的电机控制。
在需要边缘 AI 的人形机器人关节和末端方案中,国民技术提供高算力的 M4、M7 产品。在具体的方案里,电机控制约占用 20% 的算力,仍有约 80% 的算力可用于端侧 AI 算法运行,从而在前端执行一些离线 AI 算法。目前,国民技术正推进关节模块方案的开发,以及离线 AI 资源的分析与优化。
未来,人形机器人将适配更多使用场景,需求数量将大幅攀升。国民技术的 MCU 产品已在关节驱动、编码器、驱动模组网关、激光检测模组、IMU 模块、舵机等场景进行相关布局,助力人形机器人在更拟人化、人性化方面进一步发展。后续,国民技术将在灵活性、集成度等方面实现更大提升,通过传感 + 计算 + 动作一体化方案实现本地高效处理,进一步推动电控芯片向更高集成度发展,以减小 PCBA 面积并提高响应的实时性。
更安全的方案实现
如前所述,人形机器人追求智能化的前提是确保系统的安全性,这包括功能上的可靠性与信息安全两个方面。
在功能可靠性方面,人形机器人全身数百个零部件需经过严格测试,并且人形机器人整机在进行整机测试前,需通过单腿负重、多关节耐久性等分项测试。此外,《人形机器人分类分级应用指南》明确了 L1-L4 技术等级和 G1-G5 智能化阶段,规范了开发与应用。
在信息安全性方面,国民技术指出,人形机器人作为高度集成且交互复杂的智能硬件设备,其信息安全需要进行深层次、多维度的保护。涵盖硬件安全、数据安全、网络安全、身份与访问控制、软件安全、物理交互安全、AI 模型安全、供应链安全、合规与标准、生态安全、伦理与社会责任等多个领域。
国民技术拥有国内首个企业级安全攻防实验室,是国内最早的安全芯片厂商之一。公司汇聚了业内大量经验丰富的安全专家,具备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和丰富的量产经验。公司研发的安全产品/方案具有高安全性、可靠硬件、Turn-key 解决方案、完善安全平台等特点,并通过了第三方机构全面的安全资质认证(包括商密二级、ITSEC EAL5+、CC EAL4 + 等),能够有效解决人形机器人涉及的硬件安全、数据安全、身份与访问控制、软件安全、AI 模型安全等安全问题,为人形机器人、具身智能、隐私计算等应用安全保驾护航。
结语
在人形机器人产业爆发的进程中,国民技术以 “通用 + 安全” 双轮驱动,为智能机器人的核心控制系统提供了关键支撑。其基于高性能 MCU 与安全芯片的技术布局,不仅满足了人形机器人在电机控制精度、响应速度及集成度上的严苛要求,更通过深层次的信息安全架构,为人形机器人的可靠性与智能化发展筑牢安全屏障。
从关节驱动到边缘 AI,从硬件防护到数据安全,国民技术正凭借 20 余年的技术积累与创新能力,推动人形机器人向更灵活、更安全、更人性化的方向进化。随着行业标准的逐步完善与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,国民技术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,有望成为加速人形机器人普及的核心推动引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