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首次!中国机器人原地侧空翻,打破技术壁垒

本站网报道(文/黄山明)前几天,宇树科技发布了一段视频,画面中,宇树G1人形机器人实现了侧空翻动作,并保持了平衡,这也是全球首次完成侧空翻的人形机器人。而在一年前,宇树H1也实现了全球首次电驱人形机器人的原地空翻。

有意思的是,就在不久后,波士顿动力也发布了一段视频,里面不仅同样演示了机器人侧空翻的动作,还表演了许多其他类似人类的动作。而不久前,深圳众擎机器人则完成了全球首个前空翻动作。

开始给机器人上强度

从此次宇树科技发布的视频来看,其人形机器人宇树G1完成了原地的侧空翻,也是全球首次完成侧空翻的人形机器人。宇树科技方面表示,在程序开发和拍摄期间,宇树G1无任何故障损坏。

从动力学控制的角度来看,这种侧空翻需要克服横向旋转带来的非对称角动量分布问题。据实验数据,G1在腾空阶段角加速度峰值达180 rad/s,着陆冲击力达4.5倍自重。这就对关节驱动系统提出极高要求,例如髋关节双电机冗余设计,通过并联驱动将峰值扭矩提升至360N·m,同时将传动误差控制在±0.05°以内。

同时在着陆时,通过3D激光雷达(50万点/秒采样率)与IMU数据融合,让着陆的质心投影偏差控制在2mm内。再通过采用分层强化学习框架,结合“BeamDojo”框架,进行10万次模拟失败案例训练,最终将成功率提升至98%。

可见,机器人的一个“简单”的空翻,其实并不简单。这还没有提到采用的轻量化骨骼、仿生关节设计以及精细的能量系统。

有趣的是,波士顿动力也在放出了一段人形机器人Atlas的动作视频,相比宇树G1,Atlas的动作更加丰富,比如跑步、攀爬、翻滚等。

从动作表现情况来看,相比2024年半的Atlas,新版肢体运动幅度提升40%,且动作流畅度接近人类街舞演员水平。从技术路线来看,Atlas主要采用预训练动作基元库,通过组合已有动作模块生成新技能。

主要是通过动作捕捉服采集真人运动轨迹,生成基础动作模板,再基于物理模拟器进行1.5亿次训练迭代优化控制策略,最终实现零样本迁移,即模拟数据直接应用于实体机器人。这样一来可以让开发周期从传统手工编程的6个月缩短至3周。


当然,与宇树G1不同的是,Atlas是依赖手部支撑完成空翻动作的,也就是降低重心来降低难度,手部触地时可以提供额外的扭矩补偿。

相比之下,此前众擎机器人的前空翻技术难度同样不小,这也是全球机器人首次实现无支撑前空翻。而前空翻需克服纵向惯性对重心偏移的干扰,起跳时髋关节瞬时扭矩达280N·m,相比后空翻提升了40%,并且前空翻需要在触地瞬间通过踝关节粘弹性材料吸收冲击。

这就需要机器人重量轻、关节爆发力才能够完成前空翻的极限动作,而众擎机器人的实现,填补了国内高动态运动技术空白。

机器人开启技术竞赛

从目前的几款机器人空翻动作来看,众擎主要依赖的是轻量化设计与高爆发力关节。据了解,关节重量占据机器人整体重量的近60%,如果能够将关节重量减下来,那么就能够将整个机器人重量控制到极致。

因此整机重量仅40kg,关节模组采用碳纤维-钛合金复合结构,重量较传统方案降低37%。不仅如此,长期以来机器人在行走时都难以保持笔直姿态,弯腿、屈膝的行走不仅让机器人看起来不自然,还会限制其运动表现。业内认为,主要原因在于机械结构、传感器性能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技术难题。

直到2024年10月,众擎推出了全球首个采用优雅直膝步态行走的人形机器人,彻底打破这一技术桎梏。值得一提的是,众擎依托深圳供应链,例如汉宇的谐波减速器、蓝思的结构件等,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0%,其成本仅为国际竞品的1/5。

而宇树G1则是侧空翻,如果说前空翻的落地冲击力达到3倍自重,那么侧空翻则到了4.5倍自重。相比之下,波士顿动力的Atlas侧手翻的冲击力小得多。

技术来看,宇树G1自主研发的220 N·m/kg扭矩密度关节电机,成本仅为波士顿动力液压系统的1/10。并通过铜管+石墨烯复合散热结构,电机满载温升控制在45℃以内,连续运行时间突破8000小时。

宇树G1的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同样超过90%,点击成本较进口方案压缩40%。而Atlas则经历了从液压到全电驱的转型,2024年推出的全电驱版本,其单臂支撑力可达2000N,但依赖动作捕捉系统与物理模拟器的控制策略,因此在响应与能耗效率上仍落后于G1。

并且即便是电驱版本,仍然保留了部分的工业级负载能力,并且还是Atlas的核心优势,显然这暴露了波士顿动力的技术惯性和对供应链依赖的矛盾。

在商业化上,目前宇树已经与比亚迪、国安达等企业合作,探索工业巡检、应急救援等实用场景,推动技术向生产力转化。而G1更是通过电驱降本+算法开源策略,将价格降到了9.9万元/台,给了行业一个小小“震撼”,2025年就与比亚迪签了500台生产线机器人的订单。

对比国内机器人公司的快速商业化,波士顿动力目前仍处于“烧钱”阶段,单台Atlas的成本就超过了200万美元。高昂的售价导致其年销量不足200台,有报道称Atlas项目年亏损超2亿美元,Spot四足机器人销量也未达预期,母公司现代集团要求2025年必须实现盈利。

更有意思的是,目前国内外的人形机器人在算法研究上也开始走向了两个方向,就好像如今的DeepSeek和ChatGPT一样,国内的机器人通过更优秀的架构与算法,以及成熟的国内产业链,让人形机器人成本有了大幅的下降空间。

而一些人形机器人则陷入了暴力计算陷阱中,这些人形机器人过于依赖GPU堆砌来提高计算能力,而忽视了真实世界的建模。这种算力堆砌方式不仅效率低下,而且容易导致机器人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无法做出正确反应。比如Meta在测试其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时发现,一旦摔倒后需要40分钟才能重启。

当然,有消息称,目前Meta已经成功研发出首款基于JEPA技术的原型机,能够自主完成“收碗、擦桌子、倒垃圾”等连贯动作,并且成本已经降到了5万美元左右,显然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。

总结

此次众擎前空翻、宇树后空翻与Atlas侧手翻的“空翻大战”,本质是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化务实主义的碰撞。中国企业以电驱降本和算法开源实现弯道超车,而波士顿动力凭借深厚积累维持技术高度。无论如何,这场竞赛加速了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社会的速度,AI机器人的新时代,也越来越近了。 声明: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。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本站网立场。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,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,请联系本站处理。 举报投诉
© 版权声明
评论 抢沙发
加载中~
每日一言
不怕万人阻挡,只怕自己投降
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, I'm afraid their surrender